10月19日早上,廣西北海市某中學的初二學生小譚,倒在校園晨跑的途中。
據報道,事發后,家屬通過學校監控看到,小譚倒地時,班主任站在幾十米外,大約30秒后,她走到小譚身邊,扶起了他的頭,隨后讓同學背著他去醫務室。
家長說,孩子是在7點32分倒地的,是慢慢倒下來的。7點42分,老師打了120急救電話。7點47分,急救人員趕到。救護車趕到之前,他停止了呼吸。根據家屬提供的尸檢報告書,小譚死亡原因初步考慮為心源性猝死。
據統計,中國每年可能有超過54.4萬人猝死,這表示每分鐘都有一人因猝死離世,而至少9成以上心臟驟停都發生在醫院之外。為什么近年來年輕人猝死的新聞越來越多?遇到猝死又應該怎樣急救?文章較長,咚妞一篇全部告訴你。
近年來現代年輕人的身體素質是越來越差,很多人年紀輕輕卻得著老年人的病。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本應充滿活力、體質狀況上佳,但數據表明,我國年輕人的體質狀況令人擔憂。
在20歲-29歲人群中,城鎮和鄉村人群體質測定不合格者分別達到9.8%和13.4%,達標率在各年齡段成年人中最低,在力量素質、柔韌素質和心肺機能等方面的達標率也在各年齡段成年人中處于較低水平。
有過不少關于“90后”的身體健康報告表示,超過70%的“90后”一直都有熬夜的習慣,而超過一半年輕人如今也面臨著脫發的問題。年輕人需要重視身體健康問題已經是刻不容緩了,大家都需要“敲響警鐘”。
而引發猝死可能有多種原因,缺乏運動、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身體過度透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重磅炸彈。一旦遇到某些危險誘因,如短時間里,壓力過大、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等應激情況,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過于劇烈的體能運動,確實也是可能導致猝死的元兇之一。
如何預防猝死?一項研究顯示,過半數猝死者是“太激動”和“太勞累” 。因此,避免情緒激動與疲勞,是重要的預防手段。再者,學校、公司這類機構,不妨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培訓,有條件的可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之類,以為生命保駕護航。
盡管急救最常發生的地方是醫院急診科,但真正有意義的急救,應該是在事發現場。
要是小譚倒地時,要是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就好了。醫學上,心源性猝死急救有“黃金五分鐘”之說。因為在正常室溫下,心臟驟停4分鐘后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據介紹,如果在前四分鐘進行心肺復蘇搶救,接近一半能被救活,但六分鐘以上的存活率就只剩4%。
實際上,由于急救知識普及不夠,急救設備的配置同樣沒有普及,這給就地急救帶來了限制。由于現場人員不懂急救,一般都會通過呼叫120等方式將患者送至醫院,往往就錯過了黃金時間。
心源性猝死指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導致腦及其他重要臟器的血供中斷,若救治不及時會導致死亡。心源性猝死的黃金搶救時間是10分鐘,在這期間,每一分鐘搶救成功率將降低7%-10%,但如果搶救及時,成功率可達90%。
這就意味著,學會心肺復蘇并不只是醫生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了解的知識!多一個人學會,很可能就多一條生命被挽救!
第一步:判斷患者狀態
雙手輕拍患者肩膀,呼叫患者,看其是否有反應。
如果患者沒有反應,觀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感受口鼻處是否有呼吸;或者用2—3根手指按壓患者的頸動脈,若沒有脈動,說明患者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第二步:進行心肺復蘇
讓患者仰臥在平實地面上,必要時可以松開患者腰帶和領口。
第三步:人工呼吸2次
將患者頭部輕緩的偏向一側,清除傷病員口中異物,(如嘔吐物、假牙等),進行清除。
捏住患者鼻子,包住患者的口唇,吹氣一次,有胸廓起伏,才算有效。
循環以上兩個步驟,直到患者蘇醒或120趕到。
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于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
目前,在大城市的機場、高鐵站、地鐵站、會議中心、體育場等場地都有相關配置,若能立即取到AED,應優先使用AED,再進行人工復蘇。只要按照ADE的語音提示操作即可,非專業人員完全可以操作。
急救學習應該從小抓起
面對猝死這種毫無預警的靜默殺手,說不準哪一刻便與死亡不期而遇,入冬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如何利用黃金時間有效施救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基礎技能,轉給你關心的人,或許能挽救某個鮮活的生命。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公司名稱: 天一醫療
手 機: 15904897058
電 話: 0471-4905170
郵 箱: nmgty2013@163.com
地 址: 內蒙古呼和浩特賽罕區中海財富廣場C座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