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上海疫情,新冠患者累計死亡病例已超300例,最年輕的僅為33歲。
該死者生前按規定接種過新冠疫苗,且沒有基礎疾病,官方宣告直接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據2019年統計數據,我國每年的心源性猝死案例約為55萬例,平均每天有超1500人因此喪命,每分鐘有1人猝死。
據調查,80%的心源性猝死因室顫而發生,復蘇成功率不足1%,4~6分鐘搶救不力,人就會死亡。
“面對院外室顫,最有效的搶救方法就是AED電擊除顫?!币炎黾本戎R普及工作40多年的北京急救中心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對健識局表示。
但在中國,AED卻是一個難以說清的話題。它背后糾纏著巨額資金、管理模式、社會倫理,已經遠遠超出一款醫療器械產品的范疇。
不少城市的地鐵站里,有一樣最貴的“陳列品”,那就是AED:自動體外除顫儀。
這是一種“傻瓜式”急救機器,將兩片電極片貼到心臟驟停者身上,AED便會自動分析患者心律,自動除顫,有效施救。
2021年6月,歐洲杯丹麥對陣芬蘭的比賽中,全世界球迷都通過電視轉播看到:丹麥中場核心埃里克森無緣無故倒在地上。丹麥隊隊長第一時間用AED為埃里克森進行了心肺復蘇,救下了一員名將。
不管是身體素質優秀的頂級足球運動員,還是普通人,誰都不知道何時會發生室顫。AED就成為危機時刻下的“救命神器”。
不過,并不是人人都這樣認為。
藍帆醫療AED市場相關負責人趙桐表示:AED在中國的推廣并不快。國內最早從2006年開始進行AED的配置,歷經了從意識普及、公眾事件推動,再到政策導向的漫長十幾年。
“目前全國裝機完成量依然不足10萬臺。”
10萬臺看似不少,但放到14億人口中,就顯得捉襟見肘。據行業數據,美國每10萬人擁有317臺AED、日本每10萬人則擁有555臺AED。中國每10萬人共享AED數量不足2臺。
要讓一臺AED真正發揮作用,至少要邁過三重門檻。目前,中國還沒有邁出第一步,:AED普及。
目前,市場上的AED約為每臺2萬元,要能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內使用,一般要求第一目擊者能在三四分鐘內拿到AED并趕到患者身邊。
這就需要AED的分布盡量要離人近,主要是在公共場所密集擺放。這就帶來最大的問題:誰掏錢?
按照《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以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的要求,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經費是要納入政府預算的,AED屬于“健康促進”的內容,自然應當由財政支付。
但實際上,很少有地方政府用財政資金為公眾購買AED。
2021年年底,山東淄博市完成招標,分兩批在全市公共場所投放2000臺AED。這起招標的承辦主體是當地紅十字會,出資方是地方財政。
淄博市紅十字會賑災救護部部長何家本對健識局介紹:我們之前通過自己募資先裝了22臺AED,反響特別好,民眾支持,領導也比較看好。所以AED的布設被列入了市人大票決的民生實事項目,才獲得了2000臺AED的投放任務。
2021年淄博市財政收入368.98億元,不足青島的三分之一,在山東排名第六。但在AED布設數量上,淄博在全國算得上名列前茅。
何家本認為:“城市因發展快慢,有一線二線的區別;但生命不應該有一線二線的區別?!?/span>
但這樣的地方案例,是少數派。
意外的是,地方財政不愿掏錢,并不是AED生產商最頭痛的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賀濱告訴健識局,2000年前后,他曾幫廣東某企業聯系一個大城市的地鐵公司,想捐一千臺AED。但地鐵方的答復是太麻煩,不考慮,后來這事就黃了。
白送的AED都沒人要,這才是行業最大的尷尬。
急救專家賈大成也一直在屢敗屢勸。最近10年來,幾乎每一年都有乘客在北京地鐵猝死的新聞出現,賈大成多次呼吁地鐵要配備AED,“地鐵方拒絕社會無償捐贈的AED,實際上是讓地鐵里所有需要急救的乘客承擔后果?!?/span>
地鐵這樣的公共服務運營商拒絕免費的AED,最大的原因是責任主體不明確。這是AED普及難的第二個原因。
AED設備本身需要定期維護,保證在緊急狀況下立刻能使用,這給地鐵等機構帶來無形的壓力。萬一配置了AED,卻因為疏于維護而導致搶救失敗,這筆賬該怎么算?“不理解、嫌麻煩、怕擔責”,這是各地對待AED的常態。
即使有了免費AED,要讓它能正常發揮作用,竟比花錢還要難。
2021年,青海省在當地紅十字會的推動下,以政府招標的方式首次采購了25臺AED。這是青海省第一次配置AED,錢來自紅十字會募集的善款。
青海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史海勇對健識局表示“我們的資金很有限。計劃是在十四五期間完成100臺的投放任務,但手里的錢一年只夠買25臺。平時還有救災任務、大病救助、助學等等事項要花錢?!?/span>
買完之后,人員培訓等工作都是紅十字會的活,沒有其他部門來幫忙。
各部門對AED配置事項并非毫無感知。青海省招采處工作人員在談及這件事時感到委屈:“AED的布設不在我們考慮范圍內,主要是這個工作沒有政策依據。我們是按照政府賦予的職責來做事情的?!?/span>
就此,健識局聯系了青海省衛健委、青海省醫保局等部門,沒人能確切回答當地城市急救體系的由哪一方來負責,對于AED的布局更是無法細談。
“我們還是會繼續采購AED?!?史海勇能確定的只有這一點。
大城市職場壓力大,猝死風險發生概率高,AED的普及相對容易一些。
2017年,深圳逐漸開始在人流密集的區域配備AED,至今總配備量超過了14000臺。這些AED中一半由市急救中心采購,另一些則來自于企業捐贈等形式。深圳計劃未來10年內達到每10萬人配置300臺AED的目標,這已經接近美國當前水平。
國內知名AED供應商邁瑞醫療總部就在深圳。社科院特約研究員賀濱認為:深圳毗鄰香港,河對岸的急救觀念也影響著深圳的公共設施布局。
2019年,北京地鐵大部分還沒有配上AED時,清華大學校園內就安裝了1979級校友徐航贈送的341臺AED,徐航是邁瑞醫療的創始人。
清華大學校內現有教職工和學生共計73000余人,也就是說,在清華校園內這片區域,每10萬人配置了465臺AED,這已經大大超過美國當前水平。
注:以上數據依部分購買地區公示計算,國內多地暫無布設動向
急救專家賈大成認為:在地域分布上,華中、華南、華東等發達地區的AED布設相對較多,西北、東北就比較少了?!昂蜕虾I钲诘鹊胤较啾?,北京也落后不少?!?/span>
并不是大城市的人更金貴,而是在發達地區人均受教育程度較高,對于急救知識的掌握、互救意識的培養,都比欠發達地區要好一些。AED并不是裝完就算完了,除了要保證覆蓋率外,還要保證民眾會使用。
在實際急救過程中,心肺復蘇和AED缺一不可,急救培訓必不可少。
賈大成認為,急救最重要的是能判斷緊急狀況。實際上大多數人只要看一遍AED的操作方式就會用了。當發現有人心臟驟停,應該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并請旁人就近取來AED,“關鍵時刻的反應、選擇很重要?!?/span>
光是了解知識,大多數人臨場還是會慌亂。要讓AED真正發揮作用,最好是實操訓練過。心臟驟??赡茈S時隨地發生,急救相關的培訓需要面向所有人,需要持續培訓。這無疑需要有機構來負責。
AED推廣的第三個難題正在于此:誰來負責培訓?
目前,承擔培訓工作的主要還是各地紅十字會這樣的慈善機構,或者是捐贈企業本身。這一局面無法長期維持。沒有官方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參與的話,一旦急救失敗,可能會面臨擔責的結果。所以第三方機構參與AED急救培訓的熱情也無法提高。
藍帆醫療的趙桐表示,總體而言,國內對急救的認知在不斷深化。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家加快推進了部分地區的城市應急救護體系的建立;尤其是2017年,“好人法”更新,明確見義勇為一律不擔責,從法律層面免除了民眾對急救的后顧之憂。
三重難關當前,關關難過。所以,雖然單價高、需求廣、政策推動力度大、生產難度低,卻并沒有多少企業生產AED。國內較知名的有邁瑞醫療、久心醫療、維偉思醫療等,競爭并不激烈。
相關領域的投資勁頭也稍顯不足。天峰資本投資總監湯浩對健識局表示,他們看過不少AED相關的項目,但最終都沒投。主要原因就是現狀下國內AED的市場增長動力不足,商業化不好預測,難以估值。
這恐怕是中國醫藥行業的一大奇觀。
要邁過布設成本、維護費用、廣泛培訓這三道門檻,必須要讓各方參與者都獲益,利用經濟杠桿來解決社會公共服務的問題。
淄博紅十字會采購AED,采取的是向企業“租賃”產品和服務的方式。租賃獲得AED的使用權后,后續運維保障也交給生產企業,這就給了企業參與維護AED維護的動力,對出資方來說一次性投入的資金也不會太大。何家本估算,“與正常購買相比,大約可以節省50%費用。”
另外,政府主管部門讓出一部分權益來,也能調動企業布設AED的積極性。藍帆醫療的趙桐表示:“一些企業會把AED加進到自動售賣機、健康一體機中,幫助減少政府的財政壓力,達到多贏的局面?!?/span>
自動售賣機在公共場所的鋪設是要經過審批的。AED和自動售賣機結合,實際上帶動了AED的布設,售賣機的收入也可以支付AED的購買和維護費用,企業有動力去參與。
“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很重要。智慧急救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建立起來后,可以形成固定AED、移動AED、無人機AED的急救網絡,真正實現對城市的急救保障?!壁w桐表示。
對此,業內多位人士均持同一意見。
“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呼吁:單位的公車、出租車、警車、消防車,甚至私家車都應盡快裝上AED。讓AED流動起來,當有人需要急救時,通過統一的管理平臺找到最近的AED,就能最快對患者實施急救?!辟Z大成表示。
猝死不是個體性事件,而是整個社會共擔的風險。人人學會急救,處處安裝AED,社會整體才會倍感安全,業界也期待立法能快速跟進。
社科院的賀濱認為:“我國臺灣地區已立法保障公共場合AED的配置。我們如果也能出臺具體文件保障AED的布設,急救體系的建成能加快不少?!?/span>
公司名稱: 天一醫療
手 機: 15904897058
電 話: 0471-4905170
郵 箱: nmgty2013@163.com
地 址: 內蒙古呼和浩特賽罕區中海財富廣場C座4層